新型農民的“父女接力” ——訪隨州“亦學亦農”創(chuàng)業(yè)女青年余青青 文/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振雄 張雙雙 通訊員 呂貞 余青青和父親余功員(左)、弟弟余曉輝(中)。 余青青站在田埂上,身后站著她的父親余功員,前方的狹長田地里,弟弟余曉輝駕著旋耕機正“躍馬”春耕。這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采訪余青青,在隨州市曾都區(qū)府河鎮(zhèn)段家崗村看到的情景。 余青青25歲,弟弟19歲,父親49歲,母親已病逝。 來前,只聽說余青青大學一畢業(yè)就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,一采訪,她大學期間“新農民生涯”即已開始。她讀的并非農學院,是一所信息傳播學院,或許是專業(yè)“錯落對口”意外帶來的活力,這一家三人成立的公司聲名鵲起。他們流轉土地1500余畝,2020年收獲水稻900多噸、小麥90多噸。幽默快樂的女孩子,調皮地拍著父親的肩:“功勞歸于父親,不安分的余功員同志!” 父親“不安分” 掙來首桶金 余功員生于1972年,家貧讀書少,趕上改革開放,很早就去周邊窯廠、沙場打小工,第一筆工錢180元,買了輛永久牌自行車。 余功員走南闖北,見識漸長,很早就知道貸款,去大連打工沒路費,貸款200元,從日薪4元干到日薪18元,學會了建筑。第二筆就貸多了,2000元,買拖拉機在家跑建筑,“1997年生意最紅火,日進賬700元?!蹦菚r府河鎮(zhèn)區(qū)還小,1/4的門面是他建的。到2009年他在當?shù)匾押苡忻麣?,參與過隨州市區(qū)的很多樓盤的建設。 “讀書少,眼界還是窄。”余功員說,他至今還有6棟4層商品房沒售完。2014年退出地產界,回家建設家鄉(xiāng),“才發(fā)現(xiàn)光有漂亮房子遠遠不夠”。2015年,他投資80萬元,購置農機,流轉300多畝耕地,慫恿剛上大學的女兒“學點本事,回家當農民”。 女兒疼父親 讀書時請假務農 余青青1996年出生,幼年父親常年在外,難得相見。 余青青說:“我上大學后也想東南飛,沒想回家當農民。在大學職業(yè)規(guī)劃課上,老師提到國家正大力扶持農業(yè)發(fā)展,我沒當回事?!?015年暑假回家,見父親腳趾甲掉了還在忍痛忙,“田里的毒蚊子、扎人的稻草根……在我眼前揮之不去?!?/p> 2016年春季剛開學,父親來電說“回來幫忙育秧”,她向老師請假,回家忙了20多天?!拔译m生于農村,仍是連小麥和韭菜都分不清,那次回家我觸動太深,種田太累了,我不幫父親,誰幫呢?” 此后每次回家過農忙,一返校就特別顯眼,“全校數(shù)我曬得黑,再跟閨蜜聊時裝、包包,有點格格不入了?!贝髮W生活就這樣隱隱約約有了方向。2017年畢業(yè)她在武漢找了份工,干了半年,然后買張車票就回家了。 女兒接替父親 三年走上正軌 2017年學育秧,2018年學收購,2019年學用農藥,2020年學如何將產品增值……如今,余青青農活樣樣在行,把合作社的人員和財務管理得井井有條,農機也開得順手。 余功員說:“我文化少,閨女一回來我就給她打工了。” “也打過亂仗?!庇嗲嗲嗾f,合作社成立之初,人員少、農機不夠,2017年大雨淹田,水稻泡得發(fā)芽,收割時道路泥濘,車開不進去,只能用鐮刀收割,一捆捆挑到院場曬,大部分仍腐爛了。 2018年,鎮(zhèn)農機站幫助她申請農機補貼,購置3臺烘干機、1臺小型米機,但因糧倉儲存不當,大米發(fā)黃,又虧了20多萬元。 2019年才走上正軌,她多次參加曾都區(qū)農技培訓,獲政府農機設備購買補貼51萬元,還深鉆財務管理。流轉土地增至1500余畝,合作社成員增至80多人,當年獲得豐收;2020年雖遭疫情,合作社仍增加到了100多人,糧產仍在增收。 目前合作社已累計投入600多萬元,建成1間糧倉、560平方米農機庫、716平方米烘干廠房及罩棚、2200平方米曬場,旋耕機、插秧機、收割機和烘干機等設備50多臺,還為周邊種糧戶提供育秧、收割、烘干服務。 不貪大求快 謀穩(wěn)步發(fā)展 去年底,余青青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,正完善相關手續(xù)材料。 余青青的成熟冷靜,不像只有25歲,她不貪大求快,認為米和面好不好,靠人慢慢品出來,所以她立足本鄉(xiāng)本土。“品牌不是‘打響’的,是自然延伸的,電商我也有,但沒做花里胡哨的宣傳?!?/p> 她為弟弟做職業(yè)規(guī)劃也是這思路,弟弟高職剛畢業(yè),“我讓他在合作社邊干邊學,先有知識,再奔學歷?!?/p> 她的“秋豐穗業(yè)”商標已注冊,但她不滿意,還在琢磨,怎樣改才更順口? 稿件來源:湖北日報2021年3月9日第六版 |